2008年8月5日,中国首批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于北京和上海挂牌成立。碳排放配额今后可以在这类交易平台上公开出售,从而有望改变过去国内碳排放交易价格远低于国际交易价格的局面。
中国拥有庞大的环境交易市场,但国内企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相关环境权益交易产品存在严重的价值低估现象。环境交易所的成立,正是为了发掘环境权益交易项目的价值,更好地推动中国环境权益交易的市场化进程。
庞大的碳交易市场
节能减排已日益成为一项世界型的重大命题,今年7月的G8峰会上,8个发达国家承诺,到2050年将世界的碳排放减低50%。但由于发达国家高额的减排成本,单靠自身减排能力很难满足设定目标,因而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将成为主要的方式,并由此催生出新的国际交易——“碳交易”。碳交易市场的空间相当广阔,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的方式,在没有减排指标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环保项目,通过购买经认证后的减排量,来履行减排义务。目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环境交易所包括欧洲气候交易所(E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亚洲碳交易所(ACX)以及CLIMEX交易所等。
该市场以二氧化碳等废气为纽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流动资金每年可以达到上百亿美元的规模。
目前,发达国家竞相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根据联合国最新统计表明,中国占据了世界一半以上的减排量,在早些时候,中国就成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国家基金,说明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投入很大力量进行专门地研究,并将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这样的政策。此前,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1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市场机制的参与。
争夺碳交易定价权
碳交易是典型的国际贸易,部分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碳交易所,并向其他地区拓展,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四个会员机构。中国如不能尽快建立交易所,将丧失碳交易的定价权,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最终会加入强制减排国家行列,国内企业适应这种刚性变化需要有一个市场机制来作出缓冲和适应,各地环境交易所的建设正是满足了这种需要。
京沪只是一个开端
北京环境交易所目前已有30多项的项目储备,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是眼前最重要的一项业务。该交易所已经和联合国的相关机构、若干国际大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进行了接触和沟通,将搭建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国际交易平台。受益于国际大买家的办事处和中介公司多数在北京,在节能环保和温室气体排放市场中,北京具有最好的市场资源优势。
同日挂牌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是一个环境能源领域各类权益交易的平台,此举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节能减排、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对原有以行政手段为主推进节能减排的有益补充和探索。
该交易所的核心业务是为环境能源领域各类权益人和节能减排集成商、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企业、机构,提供节能减排咨询、项目涉及、项目评价、经营策划、项目包装、基金运行、项目投融资以及技术支撑等各类资本、经营、信息与技术服务。
据了解,其他地区的环境交易所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武汉、天津地区都有意在当地成立环境交易所,当然这个市场肯定不会像菜市场一样混乱,是要经过国家相关机构的相应审核才能成立的。